在两军交锋的关键时刻股票配资交易网,指挥官通常会预留一部分机动兵力作为预备队,这样就能在关键时刻用来改变战局,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当双方力量相当时,战斗往往会经历一段试探阶段,寻找敌人的漏洞。一旦发现敌人弱点,预备队就能迅速切入,扩大胜势,进一步取得胜利。如果战局不利,预备队就是最后的决胜力量,也是指挥员最强的后盾。
这种战术就像打牌一样。如果刚开始就把手中的好牌全都打出去,虽然能在初期占据优势,但一旦进入僵局,缺乏反击手段时,局势就可能变得对自己极为不利。因此,为了避免陷入被动,我们的四大野战军的指挥员通常都会在部署时留有预备队。不过,也有一位指挥员例外,他堪称是兵力使用的典范!
展开剩余78%以第一野战军(西野)为例,从组建之初,这支部队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,被胡宗南和马家军围困。在这样的局势下,指挥员无法轻易将所有兵力投入战斗,必须预留一定的力量作为反击的种子和后备力量。中央政府在1947年专门发布了《关于西北战场作战经验通报》,其中指出,在敌强我弱的地区,至少要保持五分之一的兵力用于战略机动。
彭德怀总司令非常注重这一战略,巧妙地将有限的兵力运用得淋漓尽致,取得了超出常规预期的战果。即便敌我力量发生逆转,彭总依旧保持了预备队的使用习惯。例如,在艰难的兰州战役中,第二兵团第三军就充当了总预备队的角色。
第二野战军(中野)的刘伯承司令员则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,他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与其他司令员不同,刘伯承并不是那种大开大合、孤注一掷的作战风格。每次战前,他都会精心策划,确保第二梯队有支援能力。在许多战役中,他都会预留预备队。例如在淮海战役中,刘伯承就将第11纵队作为最后的底牌,尽管初期并没有立即投入前线。
第三野战军(东野)则是抽调了我党大量精锐部队组建的,司令员101以谨慎著称,因此也常常预留预备队。在辽沈战役的塔山突围中,有一段经典的场面,听闻塔山告急后,参谋长刘亚楼建议动用总预备队1纵,但司令员101坚持“不动”。他的理由很简单:一是塔山局势尚可支撑,二是如果提前动用预备队,一旦其他方向出现敌人增援,可能会丧失应对能力。101的这个决定体现了他谨慎的性格,也说明了他对战局的精准判断。
与这些司令员的谨慎不同,第三野战军的指挥官粟裕则偏爱冒险,喜欢大胆出击。粟裕的作战风格充满风险,常常让人觉得他是在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。例如在孟良崮战役中,面对敌军强大压力,粟裕本计划将第一纵队作为总预备队,但由于敌军精锐74师突然突破,他迅速调整部署,将一纵投入主攻,而没有设预备队。最终,他通过艰苦奋战,全歼敌军。
粟裕的这种冒险精神在豫东战役中得到了更为极致的体现。他在计划中没有设置预备队,虽然战局一度有些危险,但他凭借着果敢的决策和持续的进攻最终击败了敌军。尽管付出了较大的伤亡,但粟裕的冒险风格仍然在战争中屡屡获得胜利。
粟裕之所以敢于冒险,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在游击战争中的经历。红十军团失利后,他带领部队深入国民党控制的腹地,建立根据地,面临着国民政府重兵围剿的严峻考验。因为没有足够的支援,他只能依靠敏锐的判断和果断的决策,以少数兵力打出一片天地。这样的环境锤炼了他的冒险精神,也形成了他日后指挥作战时果断、无畏的风格。
这些独特的经历,尤其是他在游击战中的沉淀,使得粟裕比其他指挥员更擅长在绝境中找到生机,做出大胆而又准确的决策。他的作战风格虽然风险大,但也常常能赢得巨大的回报,这就是粟裕与众不同之处。
总体来看,粟裕不仅仅是凭借天赋和勇气获得胜利,更重要的是他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指挥能力和决策果断。这种独特的经验,也使他成为了我军历史上最具个性和影响力的指挥员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驰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